在普高引入职业生涯教育
日期:2019-09-12 浏览:1045次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最近所进行的一项针对初三和高三学生的调研显示,高三学生对高考志愿中专业的了解程度为 “ 一小部分 ” 和 “ 全不了解 ” 的比例为 75.2% ;初三学生只有 11.4% 的城市学生和 7.1% 的县镇学生认为自己可以从容就业。

  一个中学毕业生,十年寒窗之后,却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目标及其职业准备的要求茫然不知,如果他有幸就业或升学,其今后的生涯发展势必面临诸多困难与问题。一些教育部门和学校校长,面对高考这个指挥棒,只有强调升学率。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忙于应付各种考试,职业生涯教育也就被冷落到了一边。

  引导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发展,是现代教育的本质特征。在西方特别是美国、德国等职业系统非常规范和发达的国家,通过职业模拟、实际尝试操作等方式使孩子从小就瞄准了发展的目标。小学、初中学生就已经对自己的未来有了非常清晰的选择,学生在不断的打工、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审视自我、不断地自我定位、不断地完善自己的职业规划。

  所幸的是,在我国新的高中课程方案中,增加了一个新的目标:培养学生人生规划能力,这无疑为我们的教育指出了新的发展方向。搞好职业生涯教育,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将帮助学生往前看、往大看、往上看,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力帮手和催化剂。

  职业生涯设计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本人实际,制订未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过程,是对个人职业前途的瞻望。其产出是设计出既朝气蓬勃、有所追求、目标明确,又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措施具体的职业生涯规划。

  “ 你是什么性格?你性格上的弱点在哪些地方?你未来适合往哪个方向发展?你考虑到你周围的环境吗?” 首先,学生通过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对自己的职业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进行全面认识,清楚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避免设计中的盲目性,达到设计高度适宜。其次,根据个人的专业、性格、气质和价值观以及社会的发展趋势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和长期目标,第三,再把人生目标和长期目标细化,要对该职业所在的行业现状和发展前景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比如人才供给情况、平均工资状况、行业的非正式团体规范等;还要了解职业所需要的特殊能力。根据个人的经历和所处的组织环境制定相应的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第四,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制定行动方案。把目标转化成具体的方案和措施,培养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这一过程中比较重要的行动方案有职业生涯发展路线的选择、职业的选择,相应的教育和培训计划的制定。第五,参加有益的职业训练。最后是评估与反馈。

  职业生涯教育对学生而言,比较神秘,有强大的吸引力;更重要的是,有实施的可能性和现实意义,学生在了解自己、了解职业、了解社会的基础上制定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个人发展规划的过程,是学生建立自信心、树立目标和方向、形成动力的过程,是学生依据职业对从业者素质要求调整自我、提高自我、适应职业岗位的过程,有利于形成学生终生学习,自我发展的思想和习惯,更有利于学校德育活动的开展。

  长期以来,我国的德育教育始终有一个解决不了的尴尬:知行脱节。有些专家疾呼:我国德育成了“一壶烧不开的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就曾撰文说过:“例如当孩子开始做好事了,或者开始守纪律了,人们就以为德育的目的已经达到了,教育已经成功了。事实上,这绝不是德育的最终目的,而只能算是前 50 ℃ 的教育 ;…… 很明显,我们的德育在后 50 ℃ 上用功不足。”

  而职业生涯教育 就正是“在后 50 ℃ 上用功”,可以帮助解决德育的目标和落实“知行脱节”的问题,目前德育内容和手段的陈旧问题,德育“千人一面”,缺乏个性化的问题;以及学生自我德育教育难以落实等等问题。

  第一, 职业生涯教育有利于强化德育的时代感。尽管我们一直反对“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但是家长和社会仍然对这一点是由衷赞同的,学生不了解社会,与实际隔绝,学校德育空洞无意义,使德育难以真正贯彻。由于职业生涯设计要求了解职业及其变化趋势,了解就业后晋升、发展的可能性,了解所学专业对应职业群的发展及其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的变化 ……这些内容都是鲜活的、贴近社会的、符合时代特征,使学校德育更加贴近时代。

  第二,职业生涯教育有利于提高德育的个性化和实效。由于规划是依据每个学生自己的个性特征、客观条件和发展意愿设计的,而且要进行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与个人的现状的比较;教育就比较具体,带有不同学生个性的不同设计方案,就是一个个不同的“德育案例”。而帮助学生确定职业目标、规划发展阶段就是引导他们从个人生存发展的需要和未来社会的需要去考虑未来从而自觉地把个人和社会联系在一起的过程。最后,制定、实现措施就是自我约束和自觉性形成的过程。

  第三,职业生涯教育有利于确保学生的自我成长与自我教育。道德习惯的形成过程,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并逐步走向无律的过程。由于职业生涯教育尊重主体个性和发展需求,让学生在自我设计中不自觉的意识到个人的职业前途与和谐社会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有密切的关系,感到亲切、可信,从而实现自我教育和内化,达到德育的深层次目标。

  最后,职业生涯教育有利于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的整体德育影响。过去我国德育存在 “ 5+2=0 ” 的现象,学校在 5 天内所传递给学生的道德观念,在短短的 2 天内就被社会乃至家庭所否决,而 职业生涯教育则把 “ 5 ” 和 “ 2 ” 的方向协调一致起来,把学校、家庭的社会的力量都调动起来,就会出现 “ 5+2>7 ” 的德育效应。

上一篇:大学生涯规划,你一定会面临4个问题
下一篇:生涯规划教育即将普及!这些问题先了解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