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精英生涯 | 生涯教材 | 学生教材
生涯理论简要梳理
  发布日期:2019-07-14    浏览次数:1195次     字体大小:【大】【中】【小】

  生涯理论都有哪些?到底经历了怎样的百家争鸣的历史?下面德华盛精英生涯就此问题做简要梳理。

  1908年弗兰克·帕森斯(Frank•Parsons)成立波士顿职业局,不仅是其事业的转折点,也开启了生涯辅导的先河。自此,西方国家开启了生涯辅导运动。经历了一个多世界的生涯辅导发展,产生诸多生涯理论。每一个理论的提出和发展都建立在不同学科和不同研究成果上,他们具有不同的价值。

  一般生涯理论发展简史分为20世纪初起步阶段、20世纪40年代至50年成长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成型阶段、20世纪90年代成熟阶段。

  20世纪初起步阶段

  1909年,波士顿大学教授弗兰克•帕森斯(Frank•Parsons)在《职业的选择》一书中创建了特质因素理论,开创了职业辅导。

  20世纪40年代至50年成长阶段

  20世纪40年代卡尔•罗杰斯(Carl•Rogers)创立了以当事人为中心的咨询理论。

  金斯伯格(Ginsberg,1951)等人提出早期的生涯发展论,舒伯(Super,1953)以发展心理学为基础,系统地提出了有关生涯发展的观点。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成型阶段

  20世纪60年代,戴维斯(Dawis)与罗圭斯特(Lofquist)等人提出强调“人境符合”的明尼苏达大学职业适应论。

  罗伊(Roy)提出了人格发展的理论。

  鲍丁(Bordin)创造了一个“需要-满足”模式,把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用于生涯理论。

  约翰·霍兰德(John·Holland)提出类型论。

  1962年,加列特(Gelatt)等人发展出职业的连续性过程决策理论模式。

  20世纪70年代,克内菲尔坎姆(Knefelkamp)和斯列皮兹(Slipitza)从认知发展的观点出发,提出了生涯认知发展论。

  20世纪90年代成熟阶段

  20世纪90年代初期,桑普森(Sampson)、皮特森(Peterson)和里尔顿(Reardon)提出认知信息加工理论,强调从信息加工取向看待生涯问题解决。

  1993年,佛罗里达大学心理学家艾里克森(K.Anders Ericsson)首次提出“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的概念。

上一篇: 高中生涯规划如何写?
下一篇: 生涯教育课程内容
分享到: 0
德华盛精英生涯帮助每一位学生打开精英生涯的大门
生涯咨询热线:153-0001-6937
Copyright © 德华盛教育 & 版权所有  |  豫ICP备 18019859号-1
扫一扫
关注我们+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