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开展高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呢?
日期:2019-03-25 浏览:1058次

  目前国内高中普遍没有自我目标,学习是为了父母、为了老师、唯独没有考虑自己的个体需要,对自我兴趣、个性、价值观了解不够,职业认知水平和职业决择能力不高,不太了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标准,不能很好地确定自己未来要从事的职业,从而规划自己的人生。因此,应关注高中生的生涯规划教育,这就更加要求学校需要开展高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


1553484680(1).jpg


  1、避免学习选择的盲目性

  新高考改革下的高中生,高一就开始6(理、化、生、史、地、政)选3,对于读什么学科,高考报什么专业都要提前准备。这就需要提升对高中生生涯规划能力方面的指导和教育能力,增加学生对社会职业了解和自身认识。大部分高中生对于自己的未来走向定位模糊,对将来从事什么工作缺乏清醒的估计。还有升学至上、分数至上的功利性教育,也抹杀了孩子的天赋和兴趣,而且把学生引上了一条狭窄的人生道路。许多高中生“就业无意识”、“未来发展无意识”。不少学生进行高考志愿填报是在家长或是老师的建议下确定的,很少能够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价值观、理想等进行选择,有明显的盲目性。因此,学生们在学习中总是感到压力很大,动力不足,成绩提高缓慢。


  新高考实行“3+3”模式,即实行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科目和3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方式,其中3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所报考高校的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基于这一方案,2018年高一入学新生将会面临走班制教学模式。他们将会面临学业水平考试的科目选择问题,了解高校招生要求问题和自己未来学习的专业选择问题,也即马上要面临着自己生涯的规划问题。未雨绸缪,重视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可以避免学生学习选择的盲目性,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2、有利于提升自我意识,增强自控能力

  从心理学和生理学的角度上讲,初高中生正式这两个时期的关键期,是他们对未来生活充满期待和幻想,开始逐渐认识自己,开始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开始畅想未来。但同时,高中生对社会中某种职业的能力要求和具体工作内容并不了解,对于自己到底适合做什么也不明确,对未来的设想有时不切实际,主观片面,也容易受到各种错误认识和偏见的影响。


  所以,对高中生进行生涯规划的教育和引导,能帮助他们了解自己,提升自我意识。通过开展以职业生涯教育课为主的多种形式的职业生涯教育,不但能满足高中生提升自我意识的需要,而且符合高中生身心发展规律,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素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提高学生自我意识水平,能使学生更好地调节和培养自己的非智力因素,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刻苦学习;有助于学生确立适当的奋斗目标并且选择适当的方法去努力实现目标。因此,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能提高学生的自控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乐学、会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有利于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为学生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实质是面向未来的教育,让学生对自己未来有明确的目标、浓厚的兴趣和良好的心理准备;让学生在立足现实的基础上,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打好基础;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优势是什么,明天的我能做什么,今天的我该做什么,进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其勤奋学习,追求卓越。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白,职业随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不断演变。


  每个人的职业生涯是持续发展的,需要终生学习,需要在高中阶段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通过引导让高中生明白不仅考大学需要好好学习,将来就业了也需要好好学习,要珍惜现在的学习时机,学会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生涯规划课程为适应新高考形势下走班制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学生才是自己生涯发展的责任主体,家长和老师是指导者、协助者,对高中选课初步决策。使家长、学生明白新高考改革强调的是给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发展权,是要让学生学会为自己的生命发展负责,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树立人生理想,发现和挖掘个人优势、潜能,找到自己的人生发展道路,学会选择,学会规划管理,为自己的人生发展负责。并帮助学生家长了解学生生涯发展指导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生涯发展与规划的意识和能力;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倾向、个性特点与生涯发展的关系;帮助学生了解大学专业信息与社会职业需求,合理规划升学与就业目标等。

上一篇:教育部长说:从2019年开始,家长也要接受教育
下一篇:互联网时代:中学生生涯规划亟不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