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 1 月 15 日,教育部出台《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也称“强基计划”),提出在部分双一流 A 类大学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部分基础学科招生上开始试点 “强基计划”,并于 2020年开始取消自主招生计划。那么,“强基计划”对高考的改变和影响有多大?对高中教育和教学改革又有什么样的驱动和指导?根据文件精神和相关领导的讲话,我们可以很清晰很明确地得到这样的信号:这个计划的实施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高考政策的第三次大的改革,其作用和影响绝不亚于2003年启动自主招生和2014年启动的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风,毫无预兆地席卷整片旷野。
强基计划的核心目标是为我国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等挑战培养储备一批拔尖人才。强基计划中提出,加入项目的学生培养将可能采取小班制、导师制,探索本-硕-博连贯培养。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国家各级实验室和重大战略项目,实现教研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相关基础学科的人才培养有望受益于此,为我国人才梯队建设打下基础,并实现国家、个人的共赢。
我们知道,目前我们国家在高速铁路,5G通信等方面已经逐步走在世界前列,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无论是人工智能还是量子通信,都需要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做有力支撑,基础学科对于原始创新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我国目前之所以缺乏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呈现“卡脖子”局面,与基础学科发展较慢、顶尖基础学科人才缺乏有着密切的联系。
与此同时,我们的高中生生涯规划和学业、职业生涯规划还是当前高中教育教学环节中的短板,不少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地区甚至根本没有在高中阶段开设相关的课程,甚至部分经济发达和地区和素质教育发展比较好的高中,生涯规划的课程也停留在纸面上。越来越多的高中生在面临专业选择时,受社会舆论、收入排行等影响,盲目追求一些看上去前景好、收效快的热门专业,如经济学类,医学类,材料学类等。如果从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创新来看,希望在日益激烈的科技竞争中领先一步,对优秀学生的学术志趣引导、科学素养提升、数理基础强化的提前布局就刻不容缓。
在世界发展不平衡,外部不确定因素增多、科技和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强基计划”着眼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时代要求,充分发挥高考这个指挥棒的正向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将自身兴趣与能力相结合,与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相结合,对拔尖创新人才进行贯通培养、系统培养,勇于担当,为国家破解“卡脖子”难题打好人才基础。所以,“强基计划”首次明确提出重点在基础学科安排招生专业,真正选拔出一批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青年学生进行专门培养,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领域人才需求。这体现了高考改革的大逻辑!归根结底,高考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人才培养,为国家培养出更多能够适应和引领未来的领军人才,这也必将对未来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结构调整产生深远影响。
同时,从考生和家长报考大学及专业的层面来讲,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强基计划”的重要性,它对高中生的影响将更为深远:一是这项政策的出台也为一部分综合素质优秀而高考成绩又相对略微偏低的同学提供了一次进入国内顶尖大学的竞争机会;二是今后凡是想进入顶尖大学基础学科的考生,大概率要通过“强基计划”;家长和高中生不了解“强基计划”,达不到相应的要求,基本也就与顶尖大学顶尖专业无缘!
我们具体来看:
一,选拔学生定位:
1,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
2,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
3,对于极少数在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有关高校可破格选拔;
二、主要招生专业:
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由有关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
同时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由有关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合理安排招生专业。同时要建立学科专业的动态调整机制,根据新形势要求和招生情况,适时调整强基计划招生专业。具体来说,高校在招生时根据本校学科实际可以以专业或专业大类的形式招生,反映的招生专业不尽相同。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学位授予办法,我们可知“强基计划”首次招生专业应该会以以下学科方向进行招生:
数学类二级学科:基础数学,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本科招生中一般设置为数学专业或数学类专业或理科试验班等形式);
物理学类二级学科:理论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凝聚态物理,声学,光学,无线电物理;(本科招生中一般设置为物理学专业或物理学类专业或理科试验班等形式);
化学类二级学科: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本科招生中一般设置为化学专业或化学类专业或理科试验班等);
生物学类二级学科: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水生生物学,微生物学,神经生物学,遗传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生态学;(本科招生中一般都设置为生物科学专业或生物科学类专业或理科试验班等形式);
历史学类二级学科:史学理论及史学史,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含∶敦煌学、古文字学),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本科招生中一般设置为历史学专业或历史学类专业或人文科学试验班等形式);
哲学类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科学技术哲学;(本科招生中一般设置为哲学专业或哲学类或人文科学试验班等形式);
古文字学:属历史学类的历史文献学二级学科下面的专业。该专业与语言文字学,历史学,考古学等学科有交叉和关联(目前本科招生中一般不单独设置古文字学专业,以历史学类或人文科学试验班等形式招生);
三、入选依据和条件:
强基计划的入围依据是考生高考成绩,极少数在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有关高校可制定破格入围高校考核的条件和办法,并提前向社会公布。
这就非常明确地指明了高考成绩是入围高校考核的主要依据。 按照目前各种渠道获知的相关信息汇总来看,高校在入围时一般会采用1:2-1:4的标准核定入围人数。
还有一个已经明确的就是“强基计划”的招生计划是分省下达招生计划,这也是强基计划区别与原来自主招生的重要方面,自主招生的招生计划都是全国计划(只在本省招生的院校除外)。
四、录取方式:
自主招生在录取时采取降分录取的方式,强基计划将考生高考成绩(不低于85%)、高校综合考核结果(笔试、面试和体育测试)和综合素质评价(高中三年阶段)等折算成综合成绩,从高到低顺序录取,体现对学生更加全面的考查。
其中:高考成绩占比为85%-100%;
高校综合考核成绩占比0-15%;(部分高校体育测试占比5%左右);
综合素质评价成绩=0-5%;
分数测算:
综合成绩=高考成绩÷750*85+校测成绩÷100*15
高考成绩:每10分折合成1.2分(实际1.13)
校测成绩:每10分折合成1.5分
在这种全新模式招生中,采取85%高考+15%校考,决定入场的因素在“85%”,而真正决定命运(录取与否)的,却在“15%”。表面上看,新模式招生中,高考占据了85%的权重,但折合成百分制后,它们的分数级差却被进一步缩减,特别是对于名校而言。
举个简单的例子,去竞争北大的,有可能是680分和660分的,但绝对不会是680分的和600分、620分的。传统高考模式下,660分比680分低20分,可能相差了数千个排名;但在“强基计划”新模式下如果折合成百分制后,仅仅是74.8分和77.07分的区别,这样的话,其折合分只是2.27的区别。大家不理解的话我们再以河南省2019年高考文科的成绩来分析,河南省2019年文科状元657分,第51名的学生成绩是648分,第112名的学生成绩是638分,我们折算一下大家就明白了,657分折合以后是74.46分,648分折合以后是73.44分,638分折合以后是72.31分,所以说,在新模式下全省第一名和第112名之间的差距也仅仅有2.15,第一名和第51名之间的差距仅有1.02分,第51名和第112名之间的差距也仅仅有1.13分!
在接下来高校校测过程(面试)中剩下的15%,是如何拉开差距的呢?我们以清北近几年的综评校考(领军/博雅)理科为例,平均得分率仅为30%-40%!而这些,都是顶尖高手之间的较量!这意味着,在校测环节,最头部的学生可能得到12-15分,最尾部的可能得1-2分,平均只有6-8分。学霸的荣耀,很可能在清北的一场校考中被击得粉碎(高分低能者不得不面临的残酷现实)!
所以,未来一定不会排除这种情况,即使考到全省前30名、前10名,仍然可能无缘清北!这种情况并非耸人听闻,在新高考实施的浙江省,裸分前30名已经考不上清北了!同样的道理,在这种模式下,即使你高考成绩在100名左右或者再差点,只要你综合素质优秀,你仍然有机会冲击清华北大!这其实是对过去“唯分数论”改革的一种倒逼:如果只是一个考高分的“书呆子”,即使通过初审,也有可能在决定命运的“15%”环节败下阵来。
你知道吗?这同时意味着,高考这盘大棋中,除了高考成绩这个主要因素外,高校有了更多的自主权!
五、培养模式
强基计划录取学生在培养过程中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一是单独制定培养方案。高校对通过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可单独编班,配备一流的师资,提供一流的学习条件,创造一流的学术环境与氛围,实行导师制、小班化培养。建立激励机制,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二是畅通成长发展通道。对学业优秀的学生,高校可在免试推荐研究生、直博、公派留学、奖学金等方面予以优先安排。探索建立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
三是推进科教协同育人。鼓励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前沿科学中心、集成攻关大平台和协同创新中心等吸纳这些学生参与项目研究,探索建立结合重大科研任务的人才培养机制。
四是强化质量保障机制。建立科学化、多阶段的动态进出机制,对进入计划的学生进行综合考查、科学分流。建立在校生、毕业生跟踪调查机制和人才成长数据库,根据质量监测和反馈信息不断完善招生和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教育和指导,积极输送高素质后备人才。
六、招生流程:
⑴、3月底前,试点高校发布年度强基计划招生简章。
⑵、4月,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可在网上报名参加强基计划招生。
⑶、6月,所有考生参加统一高考。
⑷、6月25日前,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向有关高校提供报名考生高考成绩(不含高考加分)。
⑸、6月26日前,高校依据考生的高考成绩,按在各省(区、市)强基计划招生名额的一定倍数确定参加学校考核的考生名单并公示入围标准。
⑹、7月4日前,高校组织考核。
⑺、7月5日前,高校将考生高考成绩、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及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等按比例合成考生综合成绩,根据考生填报志愿,按考生综合成绩由高到低进行录取并公示录取标准。
注:受疫情影响,高考和强基计划延后一个月,强基计划,具体以高校简章为准!
七、常见几点问题:
1、“强基计划”如何报名,报名的难点在哪里?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AAA招生流程,4月份就将进入考生报名阶段。报名是一个非常麻烦和谨慎的工作,也会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对广大考生和家长是一次智慧的比拚。重点和难点有二:一是对考生自身的准确定位,这个定位包括兴趣爱好定位、性格和能力定位以及高考成绩定位;二是对院校和专业的定位,包括招生院校的专业方向定位和招生录取成绩定位;只有这两个点充分匹配,这样的方案才是最合理和最科学的。
2、我要考多少分才可以报考“强基计划”?
这个问题我们还是来用具体的实例和数据来说明问题吧。吉林大学的数学专业,学科实力A-,学科排名在全国大学中能进前10名,2018年在河南省录取人数20,录取最低分620,这个分数如果在“强基计划”招生模式下,高考折合分为70.27分,一个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假设面试成绩13分),从理论上来说,其高考成绩只需要达到506分即可入围!一个综合素质相对优秀(假设面试成绩10分),其高考成绩只需要达到532分即可入围。一个综合素质相对普通一点的学生(假设面试成绩8分),也只需要其高考成绩达到550分。
上面的这个数据只是只是理论上的计算结果,实际报考过程中因为有竞争关系(报考情况不确定)的存在这个数据是要打一定折扣的,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个模式的确会大大降低名牌高校的入围门槛!
只要入围就有希望,一切皆有可能,不是吗?
3、高一高二的学生怎么准备和科学规划参加未来的“强基计划”选拔?
“强基计划”明确了高考成绩在强基计划录取中将起到两方面重要作用:一是作为入围高校考核的条件。强基计划取消了竞赛证书、论文、专利等作为入围高校考核条件的做法,强调以学生高考成绩作为入围依据。二是作为考生录取的重要依据。强基计划改变原自主招生“降分录取”的做法,高校将考生的高考成绩、高校综合考核结果、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等折合成综合成绩,由高到低顺序录取,体现对学生更加全面综合地评价。其中,高考成绩的占比不得低于85%。”基于此,在高一高二学习阶段,学生本人不仅要努力学好文化知识,更要注重平时综合素质的全面煅练和提高。
4、新的招生模式下,高一高二的同学还有必要参加学科竞赛或创新类的比赛吗?
在“强基计划”新招生模式中,学科竞赛不再是唯一的报名条件,基于“学科竞赛可能会影响高考成绩”这一顾虑,学科竞赛的作用被相对削弱。其实,学科竞赛过去、现在、未来,都只是极少数人的游戏,新模式导致竞赛学习降温,其实是对过往在“自主招生”实施过程中盲目学习竞赛行为的一种纠偏。竞赛学习,应该回归到“学科特长”的本质,对竞赛学习者的建议是:首先,顶尖高校选拔拔尖创新人才的初衷不会变,过去的经验表明,清北等名校通过学科竞赛选拔学科特长学生,是有一定道理的。对于这部分某一学科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无论政策怎么变,名校选拔他们的需求不会变。因此,对于那些少数具有学科天赋的孩子,大可不必过分担忧,应坚持自己的初心,回归到学科竞赛的本质。其次,那些因为升学、加分等功利性目的,不顾自身实际情况、不顾自身是否具备潜质,而盲目跟风甚至孤注一掷的学生,确实应该冷静思考这个问题了。这条道路真的适合自己吗?再次强调一遍: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学科竞赛都只是少数人的游戏,而不是大多数人的敲门砖。
另外,对于目标为清北复交等顶尖高校的学生,竞赛是一个增值选项。对于这些名校而言,高考分数已不再具有明显区分度,他们过往的校考环节,会融入大量的学科竞赛知识来增加区分度,有竞赛学习经验者,无疑更具有优势。对于这部分考生而言,需要同样兼顾竞赛知识的广度,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因为你要做到万里挑一,如果不承担比普通人多得多的苛求,站在金字塔尖上的凭什么是你呢?
5、“强基计划”首批试点高校中涉及基础学科的学科实力如何?
根据教育部最新发布的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