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主流意识中,父母视培养子女进入大学为关键目标。
父母在孩子高考前,会十分关注孩子的学业,当把孩子送进大学后,就完全放松下来;而子女则是高考前拼命读书,进入大学后拼命玩耍,玩着玩着把大学生涯都过完,踏入社会找工作时开始陷入迷茫,不知道找什么工作,即使看到发布的工作岗位,也不理解工作职责。
可想而知,把读大学作为养育孩子的最终目标的父母是不负责的,也是失败的。
出现这样的问题在于没有帮助孩子树立目标,也没有做生涯规划。
这部分学子在择校或者选择专业时,都是听父母意见为主,没有自己的想法或者目标,父母在选择专业时会偏功利性,如商科、法律、金融等专业会成为父母的首选。最后,孩子带着任务完成了学业,到了应该自己做主的时候,却变得彷徨、迷茫、不知所措。
而那些目标一直都很清晰,有人生规划的人,在自己驻足徘徊的时候,已经在社会中站稳了脚,或者取得小成就了。
很多家长误以为,生涯规划是当孩子进入大学后才开始谋划的。但是,我们都知道读大学是要选专业的,这时候就已经在执行生涯规划了。况且,生涯规划并不仅仅指规划一份职业,职业只是我们人生中的一部分。
生涯规划与个人理想、使命挂钩,应该从孩童时期就开始进行引导规划。
那么,我们父母,应该怎么给孩子做生涯规划呢?
孩子生涯规划,可以分四步走:
第一步:帮助孩子认识自己
也就是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以及价值观。当然,在家庭教育中,我们最强调孩子的天赋,小孩子的性格、兴趣、能力和价值观都在形成中,这个需要我们父母的积极引领。
关于能力特长,我们可以试试加德纳的多元智能。对于初中、高中的孩子,可能各方面已经比较稳定了,我们就可以找一些职业性格、职业兴趣等测评去做。
在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这一步,父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去看见孩子的天赋,引领孩子的价值观,尤其是女孩子的善良,男孩子的责任和担当等。
第二步:环境分析
主要从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几方面去分析。
家庭环境,要看家庭对孩子未来的生涯发展的资源和支持,孩子特长的发展,家庭条件是否允许,出国留学,家里经济条件是否能够支持到孩子。
我们经常遇到很多家庭,孩子看着周围同学都出国了,自己也想出国,但家庭经济条件是不允许的,如果父母没有做好孩子的价值观、人生观的一个引领,孩子就会很失落,父母也会很内疚。
但其实,如果我们和孩子探讨过未来,以及自己想过的人生,实现自我的人生、学习和成长路径,孩子就会更愿意和父母一起在每一个当下,把生活、学习处理好。
学校环境,主要看孩子所在学校,能为孩子未来发展提供什么拓展和实践机会。还有一些孩子考虑到未来的发展,会选择不同的学校,公立校、私立学校、国际学校等、还有一些升学政策,这些都是要考虑的。还有孩子以后上什么大学,读什么专业等,这都是要考察的。
另外还有社会大环境,社会的发展,未来社会发展趋势是什么样的,人工智能时代,需要的职业能力是什么等等。
最重要的,还是要依据孩子的天赋和爱好的。
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孩子,填高考志愿的时候,父母都是根据这个专业很火,这个很热,就报了,后来上了大学,根本就不是自己喜欢的,很多孩子就这样退学了。
还有早些年的时候,说生命科学很热,但其实这个专业要读到博士,要在实验室专注搞研究,很多孩子本身没有兴趣天天呆在实验室里。
据我所知,很多这个专业的大学毕业生,都改行去干其他的工作了。
第三步,明确生涯目标
在了解了自己和外在环境之后,我们就要帮助孩子确定未来的职业目标了。
从职业目标,去倒推,孩子需要读什么大学,什么专业,从大学要报的专业,选择高中的学科,从专业学科到优势学科的平衡等,我们需要去考虑这些。
打个比方,如果孩子特别喜欢搞研究,以后想做个天地物理学家,那么大学专业,就要报跟天体物理相关的专业,报这个专业呢,在新高考改革的这样一个背景下,在3+X选科的时候,物理肯定是必须要选的。
第四步,制定行动计划
这个行动计划,可以把生涯分为人生目标、远期目标、中期目标、近期目标等,根据我们在孩子的学习目标管理那一节课的分享,这些行动计划的目标,也要遵守SMART原则。
在帮助孩子做好生涯规划方面,家长的作用无可替代,我们对目标看清楚的越早,教育准备就越充分,越有可能最大限度的使用身边的各种信息和资源,帮助孩子丰富行囊。
孩子的人生是他们自己的,在这幅蓝图上他们是主笔人,我们只是领航员或者副驾驶,不能想当然擅自涂改图纸。
了解孩子,帮助他们种下梦想的种子,并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帮助,他们的生命会自然地绽放光辉。
千万莫以“好就业”局限了孩子,成功其实是孩子做好自己随之而来的副产品。
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引导孩子做好人生规划有多重要,那就是:点燃孩子!